找到相关内容184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

    “不信”,不信佛法真谛,不信修善得善,修道得道,“都不信之,谓之不然。”[8]这类众生迷没于嗔怒,贪狠于财色,昏蒙暗塞,愚惑所覆。   如何消除愚痴而...念戒、念施、念天,并回向发愿。   上品中生类,不必读经,但要了解佛法真谛,并深信因果,“善解义趣,于第一义心不惊动,深信因果,不谤大乘。”[36]也能往生净土。   上品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2968646.html
  • 一位博士生的心声

    哪怕真诚的呐喊,也难以撼醒昏睡中的人们。但我还是要说,尽管声音是那般微弱乏力,我要说出我心中对佛教的理解,我还要表达出心中的默默祷告:愿慈悲的佛陀能开启天下烝民的智慧,愿清凉的佛法能滋润世人干涸热恼的...佛者,觉也”;头一次知道了生命的本源与走向,而这是从小学到博士的近二十年求学史、探索史所未提供给我的关于人本质的答案。还知道了佛家弟子通过对佛法的理性掌握与实地修行,一定可以达到圆满的觉悟状态,使自己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编著

    |入佛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7/0804184731.html
  • 问:如何识别与防范附佛外道

    大彻大悟、亲证佛法真谛者更是若凤毛鳞角。从滋生附佛外道的根源来说,或因修行不如法而走火入魔;或因我慢山高,而欲标新立异。此外,大多数民众有渴望佛菩萨救度解脱苦难、改变人间黑暗的需求,其信仰往往虔诚热切,但...外道“为佛法外外道”、“附佛法外道”、“学佛法成外道”三类(见《摩诃止观》卷九等)。其中,“附佛法外道”指...

    佚名

    外道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455713117.html
  • 乱世中显法力 征服皇帝大弘佛法

    科学虽无法解释,但千真万确,且普通凡夫皆不难修得),让众生大起信心,进而追求佛法真谛以救世度人,惹来不少非议,不少大德亦宣称“展示神通将遭惨重恶报”,实让人无法理解。且不论佛陀在世时,其本人及弟子多次...   佛教发展到现在,虽已成为世界性宗教广为普及,但宗派无数而高僧寥寥,信众虽多而莫名其旨。人多止于烧香拜佛,求富问贵,寺僧亦多满足于此,见怪不怪,至令高深佛法鲜人弘研,渐渐离了救世度人的本真。...

    看雪客居士编著

    |高僧|神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4562625031.html
  • 从“喇嘛亲诺”谈依止上师

    希求解脱之道,这就是密乘弟子的合格法器,可以建立真正的师徒关系。   第三、 依止前如理抉择上师的必要性。   如同做工精细的模具可以印出精美的擦擦一样,只有真正领悟佛法真谛的上师才能给予弟子正确...没有上师就没有佛法的延续,没有上师就没有解脱的自在,没有上师的引领,我们就会成为一叶孤舟,瞬间将被轮惑的巨浪掀翻,沉沦苦海。从这一点说,三世诸佛的功德无过于上师的恩德!从密法来看,不经依止上师而成就...

    日藏嘎瓦上师讲授

    |善知识|依止|上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21584631430.html
  • 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

    邪见。好似他已完全了解世尊的佛法真谛了)   复次善男子。未来世中。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。修多罗中甚深空义。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。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。受持读诵大乘经典。又能...   复次善男子。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。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。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。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。亦失大乘境界之乐。久在生死离善知识。何等为八。   初发心菩萨修习大乘佛法,有八种根本性...

    佚名

    |戒律|菩萨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2105834460.html
  • 华方田:佛教伦理道德与现代人生

    做到的,必须在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,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,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,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。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,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...和社会安定,自正身心,帮助别人,化世导俗,一直是佛教修持的正道,佛法的正旨。只有在对社会和众生的无私奉献中,勤勉精进,永不懈怠,才能断除烦恼,增长智慧,并最终达至觉悟。   “诸行无常...

    华方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3839178.html
  • 觉悟与奉献——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

    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,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,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,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。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,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觉悟,才有能力去...证解脱”这样一种修行理念。在这里,我无意为谁做宣传做广告,我只是觉得,“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”这种修行理念不仅契合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的精神,也就是契理,而且特别契合...

    华方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4640536.html
  • 无限

    佛经中有关「无限」的词句    佛教的经书典藏汗牛充栋,穷毕生之力未必能罄读,就算能做到,也未必就能了解佛法真谛。此中最大的关键不在经文记诵的生熟与多寡,而在身心对经文体会的真切与否,其中又以「无限」的体会至关重要。若能循此一词深入体悟其心地,则学佛固然可以事半功倍直觉法界真性,从事世间的学问也能海慧任运左右逢源。    为什么体会「无限」有这样的功效呢?因为无论认知概念的形成,或者佛法真谛的体悟...

    陈国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1541734.html
  • 佛在经典上关于改善命运的开示

    业因心造,回转有道  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,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本质的智慧,则已造业可以转变,业力可能摆脱,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。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 世俗谛的法则,而未见及于此,...、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 等。理忏,又名“实相忏悔”、“无相忏悔”,即依佛法真谛理,观业从心起,由心中妄想而生,妄想依缘而生,即生即灭,无实自性,本来是空,如空中风,无所 依止。《观普贤行法经》偈云:“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2843524.html